oBike 初體驗 無樁其實很美好

最近oBike很紅,反正Google oBike就會看到一堆報導。不過先撇開違規的部分,幾摳個人倒是蠻喜歡這種無樁的便利設定。(上圖取自oBike官網)

幾摳從開始安裝App到順利騎上車大約僅花了三分鐘。過程就是打開手機,下載App安裝,接著使用Facebook資料註冊登入,然後配對信用卡,附上九百元的押金,搞定。感覺起來相較於uBike快上許多。

都搞定之後再來就是騎車。找到單車,打開手機藍芽(?)(註一)與App,接著掃描條碼。此時單車會有個BB聲與解鎖機械聲,然後就可以將車騎走了。對了,基本上費率是2元/15分鐘。相較uBike便宜許多。

以上整個過程都算是便利而且直覺,並沒有太多瑣碎手續。基本上到這邊應該對oBike都可以保持良好印象分數。

接下來就是單車的構造了,老實說,就跟一般淑女車雷同。有著菜籃、鼓式煞車,尤其後輪鎖真的幾乎一樣,只是加了太陽能板與一些科技裝置。


騎乘結束後的還車也頗方便,基本上就是到了目的地,把車停好,打開手機藍芽(?)與App,然後需要自己用手將後輪的鎖給鎖上。


聽到B聲表示完成,此時再到App上看就會發現還車完成、費用與里程等相關資訊。連軌跡圖都幫忙標好標滿。

前陣子某天中午剛好公司旁邊有台oBike,然後幾摳就好奇的試了一下(正中午騎單車的概念),嚴格說來從無到有整個過程雖說便利,但還是有些比較奇怪的地方。幾摳下面說明:

一、綁定信用卡。並非每個人都有信用卡,或許對oBike公司來說這是最便利的身份審核方式,但應該會損失一大部分沒有信用卡、同時對價格敏感的人,例如學生、相對弱勢人群。

二、後輪鎖頭。這個鎖頭裡面有太陽能板、藍芽裝置、馬達等電子機械零件。實際使用發現這樣的解鎖、上鎖有時候會因為輪胎的鋼絲從中作梗造成動作不靈便。不過相較uBike剛開始時要還車還要喬角度,個人覺得oBike在這個部分的學習時間更短。

三、找不到車。有時候App上顯示有車,但到現場發現根本無車可用。後來稍微爬文發現原來車子本身沒有GPS,所有的位置皆以使用者手機位置為依歸。意思就是說,還車後因外力再移動車子(例如拖吊),此時App並不會反應真實狀況。

以上三點是oBike比較不友善的部分,但其實還是有優點的,幾摳挑三點出來說說。

一、無樁服務。uBike的停車樁並不是到處都有,因此借還車時有時候還得google相關位置並評估是否方便移動。但oBike的無樁服務並沒有這樣的問題,只要車夠多,基本上就是到處可借可還。

二、配色活潑。或許是uBike看久了,相較之下oBike的配色活潑許多,對幾摳這種年輕人來說,感覺上騎起來就是帥度加分,而uBike一騎上去好像就老了五歲這樣。

三、軟體功能。雖說單車本身沒有GPS,但在手機普及的現在軟體可以玩出許多有趣的功能。例如oBike App現在就整合了距離、時間、卡路里的消耗甚至連路徑都標了出來。在將來若持續開發加入踩點功能、增強社群互動等等,應該會讓oBike更有趣。

其實oBike現在最大的問題出在違規停車這個部分,但只要做好規範並與政府討論出一個平衡的機制,幾摳還是覺得無樁可以做到比現行的有樁更加便利。另外,oBike其實就是單車出租業,嚴格說來連(共享經濟)的邊都搆不著(註二),所以大傢伙不用急著視共享經濟為洪水猛獸,最近有些媒體使用(共享經濟在台灣失敗)來增加眼球關注度,其實這樣不是很好。

對了對了,最後還有一個就是oBike無變速功能,在相對應uBike變速環的位置其實是鈴鐺。雖然幾摳騎起來沒什麼太大差別,但是若有變速功能應該可以更加分就是了。

註一:
現在手機藍芽幾乎都是恆開了吧,畢竟要連接的裝置不少ㄚ。手環、耳機、行動喇叭、網路分享。。。。等。

註二:
共享經濟的最核心價值是(閒置資源再利用)。oBik就跟uBike一樣,並非屬於閒置資源。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